中文字幕国产精品|青青青国产依人在在线观看高|在线天堂在线|欧美成人护士h版|久草中文视频

彌渡網(wǎng)

標題: 歷史文獻中的彌渡彝族 [打印本頁]

作者: 兔子    時間: 2010-7-28 16:58
標題: 歷史文獻中的彌渡彝族
    彌渡彝族是土著民族,在現(xiàn)有的一些歷史文獻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彌渡彝族先民社會、文化意識形態(tài)及生產(chǎn)、生活等風貌。
    哨和塘是古代設置的郵路,石佛哨位于古驛道的主要交通線上,還有隆慶關為險要關口。早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滇西考查時就從這里經(jīng)過,他在《游記》中寫道:“蒙化……東向下者四余里,有數(shù)家居峽中,是為石佛哨,乃飯,又三里有三、四家在北坡曰桃園哨,這里龍慶關東下界水注入蒙化箐,曲轉峽中,流致黃果園與古趙州橋羅摩牙(今龍門邑)鋪相接。”又康熙《蒙化府志》郵鋪條載有“隆慶關,在府城東,高出云表,西有沙灘哨,望土城郭如聚。東有石佛哨,兩山如峽,入郡咽喉。”記載了今石甲彝族村在古代的重要位置。自設關哨塘鋪以來,這里設置三哨(石佛哨、桃園哨、濫泥哨)二塘(庵塘、新塘)每哨都設有哨兵和仆役。除此之外,在這里居住的彝族百姓喚之為哨戶,雖不當兵,不納糧。以耕種兩邊山坡上的哨地為生,但他們擔負著傳遞書信,接送官員,維護哨路安全和修理哨路的繁重勞役。
    《彌渡縣志稿·氏族志》中有“尚有夷族一種為土著,俗稱‘倮倮’,本地土人則姓字(自)者多,皆遷移回山。師荔非云:‘何處能尋土著人?亦依從優(yōu)勝劣敗,天演之公例也。’”所以,原居住在壩區(qū)里的彝族,因“劣敗”進入彌渡西山或其它山區(qū)之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從事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和林業(yè)生產(chǎn),基本上過著自給自足的封閉式生活。
    《彌渡縣志稿》的“夷族”記條載:“境內夷族二十余村……,至迎神賽會,則與漢族完全不同,每春首間,俱停止農(nóng)作,一般交流,穿紅著綠,與眾男子頭頂氈窩,各擔柴擔,缸置糖酒。選擇林中寬廣隙地,立一秋遷架,對立一桿,上懸燈嶓,下焚香火,夜間男女雜踏,聚眾打歌。以打歌為樂。打歌時,男子口吹蘆笙,足踏手舞,唱聲嗚嗚,以指揮調拍也。當正月十四日即早,至鐵柱廟頌歌,殺羊為牲,焚化香紙。次日又復來打歌。晚晚回村,下秋遷標桿,虔送出村,以此庶為一年清潔,六畜興旺。此種惡習,相習已久,牢不可破。”這就是關于彌渡西山彝族打歌活動的記載。
    云南省檔案館存有民國二十八年大理地區(qū)劍川、漾濞、鳳儀、鶴慶、洱源、賓川、彌渡等七個縣給省民政廳上報的彝族基本情況材料, 彌渡縣上報的材料是:“彌渡縣,有彝族男1255人,女1080人,18-45歲的壯丁458人。生活習慣:衣服多穿山羊皮,房屋多系草棚土掌房、茅草木片屋等,飲食吃苦蕎包谷等,語言大都尚白倮倮語及密茶話,婚多系兩換親,婚冠喪祭隨便辦理,性格喜跳舞歌唱,職業(yè)以賣柴畜牧為主”。從中可了解到民國時期彌渡彝族人口、生產(chǎn)和生活習慣。




歡迎光臨 彌渡網(wǎng) (http://www.024z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