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課桌上放著雞蛋、牛奶,文具盒和書本。
彌渡縣三甲完小采訪時發現,學校由于餐桌不夠,這里的學生只能蹲在地上或者墻角吃午飯,條件非常艱苦。
據了解,三甲完小是一所典型的彝族、漢族混居的山區農村半寄宿制學校,生源來自三個村委會十五個自然村,承擔著八千多村民子孫后代的教育任務,這所學校有一百年歷史,但生源所在的十五個自然村,95%都是高寒山區、少數民族集中聚居區,當地居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辦學條件十分困難。校舍、宿舍,都是靠部分政府撥款、部分慈善機構捐助,去年才基本建蓋了新校舍。
由于學校辦學條件十分困難,學校連最基本的單杠、雙杠、仰臥起坐墊子等體育課器材都沒有,孩子們用破舊的麻布口袋或者一塊塑料布做仰臥起坐;音樂課,完全靠教師口授,教一點簡單的歌曲,沒有任何樂器;去年底,三甲完小終于通了網絡,但沒有電腦;課桌椅,絕大部分都是用60、70年代傳下來的,已經非常破舊;相當一部分孩子,冬天只能穿著單衣上學,學生宿舍,兩個孩子睡一張床,蓋一條被子,學習條件異常艱苦。
三甲完小的校長介紹,學校最缺的是文體用品,以及棉被等基本的生活用品。他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個多媒體教室,可以讓孩子們像城里的孩子一樣接受優質的教育,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