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州謀生的忠縣棒棒鄭定祥,新年第一天幫人挑兩包羽絨服,結果與雇主走丟,在寒風中苦尋雇主五天,現在仍未找到。面對記者的采訪,他喊出了一句“缺錢不一定就缺德”。該報道在網上迅速掀起了一波關注的熱潮,有網友稱贊“他是中國的脊梁”,還有人甚至將老鄭的一句“缺錢不缺德”寫進了QQ個性簽名。(1月7日重慶晚報)
“缺錢但不缺德”,誰能想到新年第一句流行語居然是一位棒棒哥說的這句話。這話雖短但卻很質樸,字里行間飽含著簡單而又動人的哲理:我缺錢但是我并不缺德。
在當今這個道德失守的時代,缺錢的有很多,缺德的人有很多,缺錢又缺德的人也有很多,不缺錢但缺德的人更多,唯獨缺錢但不缺德的人少之又少。在這個物質的金錢社會里,堅守道德反而成了最稀罕最時尚的事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缺錢不缺德”的流行說明什么?想想其實很容易明白,一個社會流行和倡導什么,正說明這個社會缺少什么。比如我們流行素質教育的提法,正說明應試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比如我們提倡和諧社會,也恰好說明我們這個社會缺少和諧。因此,“缺錢不缺德”的流行正好說明這個社會缺德。
中國現在最缺的是道德,最不缺的是缺德的人。社會道德被人們拋到了爪哇國,人人都唯金錢、權力馬首是瞻。像棒棒哥這樣能在誘惑下堅守道德操守的人幾乎已經絕跡了。社會上比比皆是的是李剛的兒子、彭帥的母親以及可復制的唐駿,各種潛規則已經把人們的道德弄得百孔千瘡。
官員缺德則腐敗橫行,富人缺德則萬事囂張,警察缺德則真相不彰,法官缺德則公平淪喪,醫生缺德則病人遭殃,教師缺德則靈魂塌方……嗚呼,試看今朝誰領風騷,唯缺德者是耶。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可是當今,富貴的淫,貧賤的移,威武的屈,人人活得沒有道德,沒有信仰,有錢的便是爺,有權的便是爹,有奶的便是娘,神馬都沒有的便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