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国产精品|青青青国产依人在在线观看高|在线天堂在线|欧美成人护士h版|久草中文视频

返回列表 發布新帖
查看: 2357|回復: 0

國畫知識

     
1#
發表于 2013-8-28 11:22:43 | 只看樓主 |只看大圖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云南大理州

中國畫
   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也是最為復雜的畫種,內部分類則更是復雜。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其根據筆墨技法可分為工筆畫、大寫意畫和小寫意畫(即兼工帶寫),根據設色又可分為白描畫、水墨畫、著色畫三類,按功能和用途,可分為寺觀殿堂壁畫、架上繪畫、民間繪畫、工藝裝飾畫幾類;依作品的主題思想分為釋道畫、風俗畫、歷史畫、民間年畫、文人畫等;按工具材料分為白描、著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題材內容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
   山水畫簡稱“山水”。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于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人物畫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于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造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花鳥畫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
   技法形式有工筆、寫意、勾勒、設色、水墨等技法,設色又可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勾、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于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于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制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國畫發展史
   六朝前:水墨與重彩畫法之萌芽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的巖畫和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裝飾紋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是以天然礦物質在陶坯上描繪后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等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的高度統一,達到美化裝飾效果。商周戰國及春秋時期繪畫已有相當的進步。除壁畫的流行外,這時繪畫技巧的發展也可從青銅器及玉器的裝飾紋樣、戰國漆畫上看出已達到相當水平。特別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帛畫成為這一時期繪畫技法發展的杰出代表。此時繪畫已逐漸脫離附屬于工藝美術品的裝飾地位而獨立,成為后世卷軸畫的先聲。秦漢繪畫技法發展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的情況除求諸石、畫像磚外,各地出土的帛畫對了解當時繪畫技法發了最有力的資料。戰國展的狀況提供帛畫“跡簡意淡”,突出線條作用的水墨畫法和西漢以高純度裝飾性色彩依線描涂染的勾勒著色畫法,奠定了后來卷軸畫的兩種基本畫法風貌。
   六朝:勾線漸趨成熟與凹凸法之出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繪畫技法發展中的重要階段。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知名畫家,畫史上第一批為后世崇奉的百代宗師和第一批有摹本流傳的巨跡都產生于這一時期,并產生了第一批論畫名著。人物畫法從完成變略為精,由“跡簡意淡而雅正”走向“細密精致而臻麗”之后又出現“筆不周而意周”的疏體,鮮明顯示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時代風貌。源于人物畫背景和古地圖的山水畫在這一時期開始獨立登上歷史舞臺。大約在東晉劉宋時代,已有獨立的山水畫。這時期已有為數不少的善畫花鳥的畫家出現,也有獨幅作品的記載,但未流傳下來。
   隋唐:線描、水墨的高度發展與金碧設色的完善  隋唐時代的繪畫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在表現技法上取得高度成就。人物畫在隋唐仍居主要地位,在繼承本土漢魏傳統以外,也吸收西域畫法,藝術上的發展更加成熟。隋唐山水畫日漸成熟,有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和墨分五色的水墨山水等,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的青綠山水日益走向成熟與興盛。其畫法風格,也像人物畫一樣屬于勾勒設色,所不同者在于形象勾勒的簡括和賦色的強烈濃麗。使用的顏色以青、綠、赭石、白粉等石色(覆蓋色)為主,甚至輔以金粉,鮮明奪目,純度極高,頗有金碧輝煌之感,宋人稱之為“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這種以裝飾手法進行寫實的著色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最早的風格形態。水墨山水畫的出現,主要是在中晚唐以后。在青綠山水至盛唐發展成熟之際,水墨山水的前身“破墨山水”開始萌生。中晚唐以來,山水畫的題材范圍進一步擴大。技法上更出現“不依墨蹤”的狂放畫風。這時,部分畫家在盛唐的破墨技法之外,又發展了“潑墨”。中晚唐的山水畫家,由講求用筆進而又重視了用墨,而用墨方法的豐富變異,回過頭來又解放了筆法。水墨作用引起了廣泛注意,為五代水墨山水畫的勃興創造了條件。唐代也出現了一批花鳥畫名家。花鳥畫題材多流行于宮廷及上流社會,用以裝飾環境及欣賞需要,大都以工筆設色的畫法,寫生逼真。
   五代:雙鉤填彩與落墨畫法之定格  五代十國的繪畫,無論中原、西蜀還是南唐,也無論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同時有新的發展。在山水畫方面,這時突出發展了唐人水墨風格。“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及南北兩大山水畫派的出現,成為山水畫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兩派畫家筆下,用以呈現山水紋理質感與結構的“皴法”得到很大發展,墨法豐富起來,有筆有墨成了畫家的自覺要求,水墨及水墨淡著色山水畫至此已發展成熟。花鳥畫領域五代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技法風格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花鳥畫走向成熟。五代,勾勒設色的青綠山水仍在延續。
   兩宋:工筆的極致與兼工帶寫的初創及章法的突破  宋代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風格形制日趨多樣,技法更加完備。文人畫的興起與宮廷繪畫的繁盛成為這一時期的新特征。在藝術上自覺追求有別于畫工的“文人畫”是在北宋中葉興起的。風俗畫、歷史故事與現實題材的人物畫都成為畫家感興趣的題材并有杰作出現。北宋畫壇上,山水畫成就最為突出,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畫史所稱“宋人格法”主要指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南宋山水畫的主流是水墨蒼勁筆法所顯示的精奇而抒情的風貌。這一時期隨著卷軸畫的大量產生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宗教畫開始退出畫壇的主要位置,畫家與畫工明顯分開來。宋代花鳥畫在藝術技巧上大大超過了唐代。繼五代之后,北宋初期的花鳥畫隨著朝野需要的變化而蓬勃發展,躍居于人物畫之上,與山水畫并駕齊驅。宋代花鳥畫家觀察的精細入微和描繪的一絲不茍使他們的寫生刻畫水平已經達到“和生者逼肖”的程度。
   元代:筆法墨法的拓展與豐富  元代繪畫在繼承唐宋五代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其顯著特點是文人畫的盛興,人物畫相對減少,山水、花鳥畫成為主要題材。繪畫藝術上強調有“士氣”和“古意”,反對有“作家氣”,擯棄南宋院體傳統,主張師法唐、五代、北宋。創作上遺貌求神,尚主觀意興抒發,講變化而輕刻畫,喜平淡而棄絢爛,紙本上運用干筆皴擦的水墨技法得到極大發展。元代繪畫以山水最盛。在花鳥畫中,隨著墨竹與木石的盛行,墨蘭、墨梅也同時并舉。元代墨卉墨戲盛行,在工筆花鳥畫中也出現了全部以墨代色的現象。中國花鳥畫技法經過宋代全面發展后,元代又向著水墨領域深入。
   明代:水墨大寫意的繁興  明代繪畫風格迭變、畫派繁興。山水、人物、花鳥均有發展,畫法方面以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的勃興,成就最為顯著。明代繪畫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明早期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于畫壇,形成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作風的時代風尚。正德后在蘇州地區崛起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傳統,波瀾日壯,成為畫壇主流,明代中期以后,有成就的花鳥畫家主要是在野的文人畫家。萬歷以后的晚期繪畫出現新轉機,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另辟蹊徑,力倡南北宗論,影響很大,成為畫壇主導。除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外,晚明還出現不少地區性山水畫派。花鳥畫領域青藤、白陽的水墨寫意畫法,人物畫領域南陳北崔的變形人物畫法,均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人物畫技法多樣,有質樸典雅的白描,也有濃麗細密的院體工筆,有粗放豪邁的水墨寫意,也有變形奇古饒有裝飾意味的人物畫新體。
   清代:水墨寫意畫法之盛及與西法之初融  清代繪畫繼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康、乾時期宮廷繪畫有新的發展并出現中西融會的畫法。技法上總體講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早期畫壇因畫家不同的追求而在文人畫領域出現以“四王”、吳惲(吳歷、惲壽平)為代表的崇古和以“四僧”等為代表的創新兩種趨向。清代早期的山水畫,畫家更追求筆情墨趣,風格技巧爭奇斗艷。在西畫影響下,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的新探索。清代人物畫雖在藝術性上并未有多大的提高,但比明代繁榮,在寫意人物畫方面有所開拓。清代畫院盛于康、乾兩朝,院畫家與文人布衣畫家的技法區別十分明顯,工整重彩是宮廷院畫家之能事,然意境較平乏。在野的文人布衣畫家以水墨寫意為主,亦兼帶工筆人物,比較善于追求筆墨意境。清初畫壇興起一種用手指代替毛筆在宣紙、絹上作畫的“指畫”技法。清代的花鳥畫在技法上,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沒骨法均有大家,既承傳統,又創新意。清代宮廷花鳥畫以康、乾兩朝最為興盛,花鳥畫主要用于裝飾。
   20世紀:金石書法入畫與中體西用  將書法篆刻的筆法章法融入畫中,具有金石味。在色彩的運用上突破古人的傳統,并且吸收民間用色的特點,色彩鮮麗,對比強烈。現代中國畫是在近百年來西方美術潮流沖擊的文化環境中發展的,受西方美術的影響和沖擊,中國畫技法突破傳統模式,出現新的局面。按照繪畫主張的不同,技法探索基本沿著兩條路進行:一是“借古以開今”的傳統型道路,較少受西方影響,從傳統自身求變革。突破文人畫的局限,擴大師承面,從金石碑版、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實現現代中國畫在傳統技法圖式基礎上的復興與開拓。這類畫家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最為杰出。另一條是在西方美術影響下形成的結合中西型道路,以高劍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李可染為代表。
名家作品
   顧愷之:(約346~407),字長康,小字虎頭,生于晉陵無錫,出身貴族,晚年曾任散騎常侍,是東晉最偉大的畫家,也是中國早期的繪畫理論家。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其傳世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
   展子虔:(531?~604?),今山東陽信人。歷北齊、北周至隋,在隋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擅長人物、鞍馬、樓閣、山水,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其作品有《游春圖》卷等。
   閻立本:(?~673),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任將作大匠、工部尚書、右相等。長于人物,尤妙于寫真。其流傳卷軸畫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榮翼智賺蘭亭圖》等。
   李思訓:(653~718),唐宗室李斌之子,官至右武衛大將軍。李思訓與其子李昭道并擅青綠重彩山水,史稱“山水之變,始于吳,而成于二李”。其作品有《溪山行旅圖》等。
   吳道子:約生于公元690年,又名道玄,東京陽耀(今河南禹縣)人,活躍于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佛道、人物、山水、樓閣、草木、鳥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在數量和藝術技巧上都十分驚人,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奉為“畫圣”,其獨創的宗教圖像的樣式,被世人稱為“吳家樣”。其宋摹本作品有《送子天王圖》。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縣人,官至尚書右丞。工畫山水。王維畫特色在水墨運用,“筆墨宛麗,氣韻高清”;不再用筆線勾勒物形,而用筆點簇,重水墨寫意情趣;畫學李思訓精勾填色,復務細巧,反其失其真;筆力雄壯充實超過吳道子;破墨首創;筆線勁爽又有柔性地勾輪廓再加水墨渲染出凹凸、高下、向背、隨意自然;山水畫多平遠構圖且喜畫雪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境優美。其宋摹本有《雪溪圖》等。
   張萱:生卒年未詳,盛唐著名畫家。京兆(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年間為史館畫直。擅畫仕女、嬰兒、鞍馬、屏障、宮苑一類題材。多表現貴族婦女的閑散無聊的寄生生活。其作品有《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
   韓幹:生卒年未詳,長安人,以畫馬名世。主要活動于唐玄宗天寶年間。韓幹畫馬,多肉而少露筋骨,與唐以前多見筋骨的蟠螭龍形不同。有評“幹唯畫肉不畫骨”。流傳至今者有《照夜白圖》、《牧馬圖》。
   韓滉:(723~787),京兆長安人,善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悉臻其妙。滕固《唐宋繪畫史》言其書畫善,書學張旭,畫學陸探微,才力與韓滉相埒。其傳世作有《五牛圖》。
   孫位:生卒年未詳,唐末畫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初名位,后遇民人度法,于是改名遇。居會稽山,號會稽山人。光啟(僖宗年號之一,885~888)中為蜀之文成殿上將軍。擅畫人物、松石、墨竹、宗教畫及水,兼工書法及道術。其作品有《高逸圖》等。
   董源:生卒年未詳,字叔達,江南人,亦稱鐘陵(今江西省南昌市)人,五代杰出畫家,活動于南唐或南唐中主、后主時代,任南唐“北苑史”,“后苑副史”等,畫史稱其為“董北苑”,與李成、范寬并稱為北宋山水畫三大家。董源存世的水墨山水,最常見者有《溪山行旅圖》、《溪岸圖》、《秋山行旅圖》、《龍袖驕民圖》、《夏山圖》、《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等。
   顧閎中:生卒年未詳,江南人,南唐中主李璟時翰林待詔。后主李煜曾派他與周文矩、高太沖夜至韓熙載家,以目識心記,竊畫韓家夜宴樂舞的情景。其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等。
   黃筌:(903~965),五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先后供職于王蜀與孟蜀宮廷,任畫院待詔,掌院事長達四十余年。所創“黃家富貴”之雙鉤填色重彩花鳥為后人之楷模。黃筌畫跡,《宣和畫譜》收有349件之多,如今僅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寫生珍禽圖》。
   徐熙:生卒年不詳,五代時南唐的花鳥畫家,鐘陵(今江西南昌)人,出身于江南顯族,善畫汀花野草、水鳥淵魚、蔬菜花果。技法為水墨淡設色,富有文人雅趣,與同時期西蜀的宮廷院體花鳥畫家黃筌的雙鉤填色重彩花鳥風格相對,畫史上稱作“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其北宋摹本有《雪竹圖》。
   李成:(919~967),字咸熙,祖籍長安,為唐宗室后裔。父瑜任蘇州推官,避唐末五代之亂徙家青州,遂為營丘人。世人因呼其為李營丘。據《宋史》記載,李成其人“性曠達嗜酒,喜吟詩,善琴弈”。在繪畫上,李成最長于平遠寒林,他是宋代最著名的山水畫大師之一。其可靠作品只有《讀碑窠石圖》和《寒林平野圖》。
   郭忠恕:(約930~977),字恕先、國寶,河南洛陽人。少年聰慧,天造奇才。能文章,精小學(古文字學)、古文,工書法,尤擅篆籀隸楷,更以界畫冠絕于時,所繪屋木獨步,山水樹石皆入妙品。其傳世作品有《雪霽江行圖》。
   巨然:(936~975),五代末宋初的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市)人,他善畫山水,深得佳趣,遂知名于世。其存世作有《秋山問道圖》等。
   范寬:(約967~1027),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寬緩,故時人稱為范寬。范寬是北宋初年杰出的山水畫家。他的畫,據《宣和畫譜》著錄有58件,現只有《溪山行旅圖》、《群峰雪霽圖》、《臨流獨坐圖》、《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六幅作品存世,以《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為代表。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善畫花果,師法滕昌祐,有“出藍”之譽。他的花鳥非常注重寫生。其作品有《竹蟲圖》等。
   燕文貴:(967~1044),吳興(今浙江吳興)人,繪畫才能多方面,人物、山水、林木、屋木俱能。燕文貴的山水畫,當時被人稱為“燕家景”或“燕家景致”。其代表作有《溪山樓觀圖》。
   許道寧:生卒年不詳。原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后居長安(今西安)。是李成、范寬和郭熙之間的一位有影響畫家。許道寧早年畫人像、山水,是憑天資信手亂畫。到了長安后,才“惟摹李成,畫山水林木”,中年成名。《關山密雪圖》軸傳為其所作。
   文同:(1018~1079),字與可,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善詩詞文賦、書法及墨竹,后世尊稱“文湖州”,稱其繪畫傳派為“湖州竹派”。文同畫竹愛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純粹水墨技法表現竹子的畫家,是文人畫理論的實踐者,他和蘇軾、米芾等人開創的文人畫論中強調繪畫的抒情表現,重視人品、畫品和詩情畫意,深刻影響了中國元明清文人畫的發展,確立了梅、蘭、竹、菊四君子題材的傳統文人畫題材。其公認真跡有《墨竹圖》。
   崔白:生卒年不詳,字子西,濠梁(今屬安徽)人。善畫花竹羽毛、芰荷鳧雁,道釋鬼神、山林飛走之類,尤長于寫生,極工于鵝。所畫無不精絕,落筆動思而成,不假于繩尺,曲直方圓,皆中法度。其作品有《寒雀圖》。
   郭熙:起自布衣,于北宋熙寧七年(1047)詔入御書院任藝學,繼升遷為待詔,最后任職翰林待詔直長。郭熙是北宋的杰出畫家和杰出的理論家,其畫能真實而微妙地表現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畫出“遠近深淺,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的自然特征,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其代表作是《早春圖》。
   王詵:(1048~1122),字晉卿。今山西太原人。開國功王全斌之后。尚英宗蜀國公主,官駙馬都尉。幼善讀書,長能屬文,博雅諸藝,以至弈棋,無不造妙。傳世王詵真跡僅三幅,其中兩幅均名《煙江疊嶂圖》,一為設色,一為水墨,另一幅為《漁村小雪圖》。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屬安徽)人。李公麟一生官運不甚得意,但藝術成就很高,與當時的文人名士蘇軾、米芾、王安石等交往密切,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繪畫團體中技法最突出的一位,他的鞍馬題材和白描最為后世推崇。《五馬圖》是傳世作品中最可信的李公麟真跡之一。
   米芾:(1051~1107),字元章,祖籍太原,后遷襄陽,自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宋徽宗時曾任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鑒定收藏家,著有《畫史》。米芾沒有繪畫作品留傳下來。
   米友仁:(1086~1165),字元暈,南宋高宗時任工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其父米芾,米氏父子皆善書畫,創米點山水,又稱“米氏云山”。畫史上并稱“二米”。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繪畫在山水方面的重要代表。其作品有《瀟湘奇觀圖》卷。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都(今北京)房山人。能詩善畫,工山水墨竹,受二米影響,后學董巨、李成。高克恭的米點山水實際上以二米墨點山水技法兼收北派山水特點自成一家。其傳世作有《云橫秀嶺圖》。
   王希孟:生卒年不詳,畫史無傳。據卷后蔡京的題跋,知道他是徽宗畫院畫家,親得趙佶教導,不出半年就畫了《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18歲。
   趙佶:(1082~1135),即風流皇帝宋徽宗,崇道教,嗜書畫。能畫山水、花鳥、人物、鞍馬、禽獸,工畫翎毛花竹,尤善墨花、墨石,善書法,創“瘦金體”。其作品有《柳鴉圖》,此乃紙本,為《柳鴉蘆雁圖》卷的前幅。
   趙伯駒:生卒年不詳,生平史籍記述非常簡略。他是趙宋宗室。其作品有《江山秋色圖》。
   梁楷:生卒年不詳,原籍東平(今屬山東)。嘉泰(1201~1204)年間為畫院待詔。嗜酒,生性狂放不羈,自號“梁風子”,時人稱為“梁瘋子”。人物、山水、佛道、鬼神、花鳥無所不能,能工能寫,尤以潑墨人物聞名于世。其作品有《潑墨仙人圖》。
   馬遠:生卒年不詳,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后居錢塘(今杭州)。馬遠出身于繪畫世家,先祖、祖父、父、兄及子均為宋畫院畫家,故而有“一門五代皆畫手”的稱譽。馬遠是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名的一代宗師,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大家”。馬遠山水、花鳥、人物均能,尤以山水為最,他打破了北宋山水畫中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構圖,創造出一角半邊之景,因而有“馬一角”之稱,其代表作品有《踏歌圖》軸、《梅石溪鳧圖》等。
   劉松年:生卒年未詳,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孝宗時為畫院學生,光宗時升至待詔,善畫山水人物,被稱為“院中人絕品”,是南宋畫院自己培養出的新一代大畫家。現存作品有《四景山水圖》卷和《秋山行旅圖》軸等。人物畫有《羅漢圖》三幅和《醉僧圖》。
   夏圭:生卒年未詳,一作夏珪,字禹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寧宗朝(1194~1224)畫院待詔。與馬遠齊名,并稱“馬夏”。夏圭的主要成就在山水畫,構圖喜取景物的局部加以特寫,偏于畫面的一側,稱“夏半邊”。《溪山清遠圖》卷是夏圭的長卷巨制。
   趙孟堅:(1199~1264),字子固,號彝齋、彝齋居士。系南宋末年較典型的文人畫家,善畫墨筆水仙、梅、蘭、竹、松、石,注重書法與畫法筆墨相通與結合,極寫意之能事。好古修雅博識,善筆札,工詩文,酷嗜法書。其作品有《墨水仙》,《歲寒三友圖》,《墨蘭圖》。
   法常:(?~約1280),號牧溪,本姓李(一作薛),南宋理宗、度宗時在杭州長慶寺為僧。法常的繪本,繼承了石恪、梁楷的畫法而有所發展。其作品有《寫生蔬果圖》。法常作品流寓日本不少,對日本繪畫產生重大影響,甚至被評為“畫道的大恩人”。
   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福建連江人,南宋太學上舍,應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侵,隱居吳中一帶。坐必南向,誓不與北人交往。善畫墨蘭、墨竹,所畫蘭花露根不見土。《墨蘭圖》是鄭思肖的傳世作品。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是元代著名的畫竹高手,即擅長墨竹也擅長雙鉤填色的工筆竹子,著有《息齋竹譜》,精于竹理,是他畫竹經驗的總結。由于他畫竹精到又富獨創精神,被譽為“寫竹之圣者”。《雙鉤竹圖》是李衎的傳世作品。
   趙孟?:(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別號鷗波、水精宮道人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趙孟?是元代文人畫壇的領袖,博學多識,通古論今,詩詞、書法、繪畫、音樂造詣精深,書畫方面成就最為突出,深刻影響了元四家及明清的文人畫。《鵲華秋色圖》是傳世趙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名作。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五云閣史,臺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官至奎章閣鑒書博士。博學能文,精鑒賞古物書畫,擅長畫墨竹,師法文同,也善墨花、山水。代表作為《清?閣墨竹圖》軸。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大癡、大癡道人,又號一峰道人,江蘇常熟人。被列為“元四大家”之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有影響的杰出畫家之一。其傳世作品以《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等最為杰出。
   吳鎮:(1280~1354),字仲圭,浙江嘉興魏塘鎮人,一生隱居不仕,高自標表,性情孤峭,號梅花道人,又稱梅花和尚、梅道人、梅沙彌等,為“元四大家”之一。“元四大家”中,前三家勝在筆,獨吳鎮勝在墨。吳鎮的山水畫對后世影響很大。其代表作有《漁父圖》、《溪山高隱圖》等。
   王冕:(1287~1359),字元璋,號老村,又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諸暨人。元代著名詩人、畫家,工畫墨梅,亦擅竹石。其作品有《墨梅圖》卷。
   張渥:(?~1356),字叔厚,號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后為浙江杭州人。他的畫,以白描人物著稱,在人物畫方面的聲譽頗高,突破了當時所謂文人和畫工之間的界限。張渥所作《九歌圖》為歷代藏家所重。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別號幻霞子、滄浪漫士等。常州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人。倪云林的作品纖塵不染,以其獨特的形象和鮮明的性格成為中國文人畫最高逸品的代名詞,在中國畫壇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同時代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并稱為“元四大家”。代表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容膝齋圖》等。
   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又號香光居士,浙江吳興(湖州)人,為元代著名文人畫家趙孟?外孫。畫史將他與倪云林、黃公望、吳鎮合稱為“元四大家”。王蒙作品存世較多,面貌不一,最能代表其山水成就和個人面貌的,當推《青卞隱居圖》、《葛雅川移居圖》、《春山讀書圖》等。
   王繹:(約1332年~?),字善思,號癡絕生。先世睦州(建德)人,遷居杭州。元末江南著名人物肖像畫家,陶宗儀評其作品“非惟貌人之形似,抑且得人之神氣”。故為時人所重。著有《寫像秘訣》,現存《楊竹西小像》。
   邊文進:生卒年未詳,字景昭,福建沙縣人。永樂間召至京師授武英殿待詔,與當時同在宮廷花鳥畫家蔣子成、趙廉被稱為“禁中三絕”。精于花鳥,是明代畫院派花鳥畫之首領。其作品有《雪梅雙鶴圖》。
   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是浙派的開派領袖,也是浙派成就最高的畫家。戴進是繪畫上的多面手,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能,其代表作有《金臺送別圖》、《南屏雅集圖》、《仿燕文貴山水圖》軸、《鐘馗夜游圖》軸等。
   林良:(約1436~1505),字以善,南海(今屬廣東)人。官至錦衣衛鎮撫,值仁智殿。林良能工能寫,但以寫意花鳥畫更為著名,畫趣也更重“野逸”。林良是歷代宮廷花鳥畫家中視野最開闊且最具創造性的畫家,對后世花鳥畫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作品有《鷹鵲圖》等。
   呂紀:(1477~?),字廷振,號愚,鄞(今浙江寧波)人。弘治年間被征入宮,值仁智殿,授錦衣指揮使。花鳥畫既師邊景昭,也師林良,能工能寫。其工筆重彩,精工富麗;水墨寫意畫,則荒率野逸。其作品有《寒雪山雞圖》軸。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身于詩畫及收藏世家,終身不仕,廣臨五代、兩宋、元人以及浙派各大家作品,素善諸家、集眾長而取之,遂使他成為一代大師和吳門畫派的領袖。在明代畫家中,沈周的成就可謂是最高的一位。明中期后,沈周影響也最大,“明四家”中另外三家,文徵明、唐寅、仇英都是他的學生。他是明代最大畫派“吳門畫派”之開啟者,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細筆作品有《廬山高圖》為代表,粗筆作品以《京江送別圖》等為代表。
   文徵明:(1470~1559),長洲(今蘇州)人,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他書畫皆工,花鳥、人物、山水皆擅,尤以山水成就最高,為“明四家”之一,“吳門畫派”的領袖,名滿當時。細筆一路的代表作有《江南春圖》軸、《惠山茶會圖》卷等,粗筆有《古木塞林圖》軸、《風雨孤舟圖》等,人物有《湘君湘夫人圖》軸等。
   唐寅:(1470~1523),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唐寅工詩文,尤精書畫,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并刻治為印,與文徵明、祝允明、徐貞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于山水、人物、花鳥、樓閣皆能,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共稱明“吳門四大家”。其代表作有《事茗圖》卷、《孟蜀宮妓圖》、《騎驢歸思圖》等。
   仇英:(1498?~1552?),字實父,號十洲,今江蘇太倉人。出身工匠,從周臣學畫,以職業畫家的身份躋身于“明四家”。仇英繪畫風格在“明四家”中最富特色,也最多樣化。他的創作以人物畫成就最高,山水次之。其作品有《送別圖》。
   陳道復:(1483~1544),原名淳,字道復,后以字行,更字復父(《明畫錄》作復甫),號白陽山人,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陳道復少年善畫,尤善詞翰,精草篆,工山水,大寫意花鳥尤高。中年后書畫自成門徑,創水墨大寫意畫法。其代表作有《墨花圖》等。
   徐渭:(1521~1593),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晚年又號清藤居士等,為明代杰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他開創的繪畫形式,稱為“大寫意”畫法,對清代以至近現代近四百年的寫意花鳥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代表作品有《花卉圖》卷、《葡萄圖》軸、《黃甲圖》軸等。
   董其昌:(1555~1636),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謚文敏。畫史又稱董思翁、董宗伯、董文敏、董華亭等。董其昌是明末極富盛名的大畫家和理論家。提出了著名的中國山水畫“南北宗論”。其代表作有《仿北苑山水圖》軸。
   曾鯨:(1568~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擅長肖像畫,兼畫花卉,擅長用淡墨勾線,但后來創立“波臣派”肖像畫法,不用粉彩直接渲染,而是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王時敏像》是曾鯨的代表作。
   陳洪綬:(1598~1652),浙江諸暨人,字章侯,號老蓮。明亡后,更號老遲、悔遲、晚年為僧,又號悔憎、云門僧等。為明代偉大的人物畫家。代表作品有《九歌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歸去來圖》卷等。
   藍瑛:(1585~1670?),字田叔,號蜨叟、石頭陀、吳山農等。為“武林派”創始人。他的繪畫有水墨、著色兩類。他創立的沒骨重彩青綠山水,在青綠山水畫史上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其作品有《白云紅樹圖》軸、《紅樹青山圖》、《仿張僧繇山水圖》等。
   程邃:(1607~1692),字穆倩,號朽民、垢區、垢道人、江東布衣、萬歷遺民、野全道者等,安徽歙縣巖鎮人,富收藏,能詩文、草書、隸書、八分書、繪畫,精金石篆刻。人品端愨,崇尚氣節,身世感慨。其作品有《山水冊》。
   弘仁:(1610~1664);安徽歙縣人,姓江名韜,字六奇,后改名舫,字歐盟,于1648年(清順治四年)出家為僧,用法名弘仁,字無智,號漸江。為新安畫派創始人。畫史上將其與石谿、石濤、八大山人(朱耷)并舉,稱為清初畫壇四高僧。其山水中最具典型面目的作品有《天都峰圖》。
   髡殘:(1612~1673年?、1674年?、1692年?),字介丘(邱、秋),號石谿,又號白禿、電住道人、天壤殘道者、石道人等。今湖南常德人。俗姓劉,約1651年出家為僧。與弘仁同一時代,以畫學齊名,又與石濤并稱“三高僧”。他擅長畫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其代表作有《層巖疊壑圖》軸、《報恩寺圖》。
   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原姓朱,名統,明宗室后裔,朱元璋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明亡后,于清順治五年(1648)落發為僧,法名傳,字刃庵;取號雪個;又有個山、驢、人屋等號。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號八大山人,直至去世。八大山人為清初畫壇四高僧之一,為中國繪畫史上的杰出巨匠。其作品有《河上花圖》卷等。
   石濤:(1641~1707),原名朱若極,廣西全州人,明悼僖王朱贊儀的十世孫。入清后出家為僧,法名原濟,一作元濟,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等。為“清初四僧”之一,擅畫山水、蘭竹、花果、人物,而以山水成就最大。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以“一畫”論的命題將山水理論提高到哲學美學高度。《搜盡奇峰打草稿》是石濤的傳世名作。
   王鑒:(1598~1677),字玄照,后改元照、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今江蘇太倉人。最特出的是善作青綠山水,他的《仿三趙山水圖》、《柳塘花塢圖》等,即是設色妍麗之作。代表作另有《九夏松風圖》軸、《青綠山水圖》卷等。
   王翚:(1632~1717),字石谷,今江蘇常熟人。王翚一生最大的成就是“集宋元之大成,合南北為一手”。石谷的作品,體貌多變,有水墨、淺絳、青綠。其作品有《仿巨然楚山煙雨圖》、《仿黃鶴山人》、《巖棲高士圖》、《康熙南巡圖》十二卷。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別號石師道人。今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入仕后供奉內廷,嘗“奉旨”編纂《佩文齋書畫譜》,得一時之榮。自著《寸窗漫筆》、《麓臺題畫稿》等。其作品有《登岱詩》50韻、《華秋色圖》、《仿大癡為錢長黃之任新安作》、《淺絳山水》等。
   吳歷:(1632~1718),原名啟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蘇常熟人。家道中衰,稍長以賣畫為生。有傲骨清風,遺民意識重。其作品有《杜少陵詩意圖》。
   惲壽平:(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一字壽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號南田,另號東園生、橫山樵、云溪外史等,為清初“六大家”之一,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齊名,合稱“四王吳惲”。他不但擅長山水,更以寫生花卉蜚聲畫壇,創沒骨花一派,傳世作品較豐,《秋海棠圖》、《萱草圖》、《牡丹圖》、《秋園卉草圖》等作品均能代表其寫生花卉的繪畫特色。
   龔賢:(約1619~1689),祖籍江蘇昆山縣,字豈賢,號半千、野遺、柴丈、半畝、半庵、客隱、蓬蒿人、半畝居人、半山野賢、東海隱士等。龔賢的山水畫風格有兩種,其一為“白龔”;另一路畫風是反復皴染,濃濃密密,渾厚蒼潤,世人稱此路畫風為“黑龔”。其代表作品有《自藏山水冊》等。
   梅清:(1623~1697),字淵公,號瞿山、敬亭山農。今安徽宣城人。后人稱梅清、梅庚、石濤、戴本孝等為“黃山派”。梅清和他的弟子、子侄等傳派被稱為“宣城畫派”。其畫風以清秀蕭蔬、蒼涼潤淡為主,北京故宮的《黃山冊頁》最能代表他的這一路風格。其作品有《白龍潭》軸、《為澤翁作各家山水》冊頁。
   高其佩:(1672~1734),字韋之,號且園,別號南村等,遼寧鐵嶺人。高其佩是清代著名的指頭畫家。指畫在畫史地位上的真正確立當始自高其佩。其作品有《九老圖》。
   華喦:(1682~1756),字秋岳,號新羅山人,福建上杭人。善交游,與金農、李?、板橋等畫家交好,為“揚州八怪”之一。他廣師名家,能工能寫,畫材廣泛,花鳥、人物及山水兼擅。《紅葉畫眉圖》為工兼寫一類的作品。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借園主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李方膺在師法傳統和造化的基礎上,獨辟蹊徑,開創了具有自我體貌的寫意花鳥風格。“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畫材廣泛,尤喜畫梅。其作品有《墨梅圖》等。
   李?:(1686年~?),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其花鳥畫風經歷了由工兼寫的小寫意風格向縱筆恣肆的大寫意風格轉變的過程。李?喜愛描繪農舍田園的物景,不僅取材廣,且材源樸素,生活氣息濃厚。“揚州八怪”之一的李?,其花鳥畫的成就是獨樹一幟的。其作品有《雄雞圖》。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別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荊蠻民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畫材廣泛,花鳥、人物和山水皆工,畫風獨特,為“揚州八怪”之一。其作品有《達摩圖》軸。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為官清正,性格曠達。有“狂”、“怪”之譽,為“揚州八怪”之一。書畫皆善,畫中以蘭竹之作最負盛名。其作品有《蘭竹荊石圖》軸等。
   郎世寧:(1688~1766),意大利米蘭人。1707年在熱那亞加入耶穌會為修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葡萄牙耶穌會傳道部派遣來華,約于雍正元年進入如意館,作宮廷畫家。郎世寧的作品雖均以國畫材料工具完成,但是以西洋焦點透視及光影明暗為準則,所畫形象均有極高的寫實性,立體感強,刻畫細致,空間感極強,在融合中西繪畫上做了相對成功的嘗試。郎世寧在外國傳教士畫家中成就最高。《佶閑騮圖》軸是其作品之一。
   趙之謙:(1892~1884),字益甫、?叔,號悲盦、無悶等,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擅長篆刻、書法和繪畫。繪畫以寫意花卉類作品為主。其作品有《紫藤》。
   虛谷:(1824~1896),俗姓朱,名虛白,字懷仁,出家后以虛谷號,號倦鶴、紫陽山民。安徽歙縣人,工人物、山水、花鳥,與吳昌碩、蒲華和任頤并稱為“清末海派四杰”。虛谷是極具個性的食古能化的藝術大師,其作品有《貓圖》。
   任伯年:(1840~1895),初名潤,后改為頤,原字次遠,號小樓(或作曉樓),別號山陰道上行者、山陰道人,室號頤頤草堂,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任伯年的花鳥、人物和山水均達到了相當高的造詣,被譽為“清末海派四杰”之一。其作品有《松藤斑鳩圖》等。
   蒲華:(1832~1911),字作英,號胥山野史、種竹道人。秀水(浙江嘉興)人。工山水、花卉,尤長于墨竹。其作品有《墨竹圖》等。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字倉石、昌碩,別號缶廬、苦鐵、破荷亭長、大聾等。浙江安吉人。吳昌碩篆刻、書法和繪畫皆長,多著述。繪畫最擅藤本、花卉,為“清末海派四杰”之一。其作品有《梅花圖》。
   高劍父:(1879~1951),原名倫,字鵲庭,廣東番禺人。折衷東西洋的畫法,為“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的探索為后來者改革中國畫開辟了一條可取之道。其作品有《蘆葦蜻蜓》、《春深蝶渡江》、《松風水月》。
   黃賓虹:(1865~1955),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安徽歙縣人。中國文人畫之集大成者,現代中國畫山水大家,亦擅花鳥、書法篆刻,精鑒賞。他生前由其忘年交傅雷主持在上海成功舉辦過兩次畫展(80歲、90歲時),大器晚成。其作品有《黃岳靈泉院》。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純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蘭亭,號瀕生,別號白石山人、寄園、寄萍、寄萍堂主人、老萍、萍翁、寄幻仙奴等。湖南湘潭人,擅繪畫、篆刻和書法,也工詩詞。繪畫以花鳥最為見長。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其作品有《蛙聲十里出山泉》、《蝦》等。
   于非?:(1887~1959),又名于照,字非廠,別署(號)非?,又號閑人,山東蓬萊人,我國當代著名工筆花鳥畫家,滿族。他博學多識,著有《中國畫顏料研究》、《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影響十分深遠。其作品有《牡丹蛺蝶》等。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原名傅瑞麟,因喜愛清初石濤的畫,自號“抱石齋主人”,后遂改名為傅抱石。得徐悲鴻賞識,赴日留學。解放后任教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曾任江蘇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其作品有《瀟瀟暮雨》等。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謹、天授,后改天壽,字大頤,號阿壽。浙江寧海縣冠莊村人。曾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及浙江省美協主席等職。詩、書、畫、印皆能。其作品有《雄視圖》等。
   林風眠:(1900~1991),原名林鳳鳴,生于廣東梅縣,青年時期赴法留學,習油畫,1925年冬歸國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兼教授,1928年在蔡元培支持下創杭州國立藝術院。其中西融合式繪畫使他在20世紀美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有《黃山》等。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早年就讀于上海美專、杭州藝專,先后學中國畫、油畫,后專攻中國畫。善山水、花鳥、人物,尤善畫牛。其山水畫參用西畫法,被譽為“滿、黑、厚、實”的“李家山水”。其作品有《水墨山水圖》軸。
   張大千:(1899~1983),法號大千,四川內江人,從小即在母親指導下學習花鳥畫與書法。在技法上以潑彩、潑墨相結合的手段,為中國畫的用色、用墨開辟了新途徑。《振衣千仞岡》是張大千的彩墨山水代表作。
   錢松喦:(1899~1986),現代中國畫家,又名松巖,芑廬主人,江蘇宜興人。曾任中小學教師,無錫美協主席,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常務理事,江蘇美協主席,中國文聯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其代表作有《常熟田》、《今日江南分外嬌》。

回復 收藏
分享
  • 微信

    微信掃碼分享

  • 復制鏈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關燈 在本版發帖
掃一掃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頂部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侵權舉報:本網站所涉內容為用戶發表并上傳,相應的法律責任由用戶自行承擔;本網站僅提供存儲服務;如存在侵權問題,請權利人與本網站聯系刪除!
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備案號:DWSBA5300000005號 | 主辦單位:彌渡宏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387221096 | 涉未成年人專用舉報電話:18724986556 | 舉報郵箱:luhshi@miduwang.com

經營性網站備案信息 云南網監電子標識 人力資源許可證 工商網監電子標識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中國文明網傳播文明 網絡謠言曝光臺 網絡安全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