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奶爸建議你慢讀、細讀、反復讀,如果你讀透了、做到了,在日后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你將受益無窮…… “當他是學齡前兒童時這樣做,當他十幾歲后,還會愿意和你談話。你會對自己的表現非常滿意。” —————————————————— 讓父母與孩子保持密切關系的一項最重要的技巧是傾聽,而不是教育、建議或提供解決方案。 這些東西不僅孩子不需要,還會阻礙他們形成自己的想法。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會神的傾聽。 有時,你需要傾聽他的語言; 有時,你需要觀察他行為傳遞的信息。 優秀的傾聽者需要傾聽弦外之音。 要想孩子“聽話”,首先家長要——“學會傾聽” 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傾聽者,只需培養優良習慣。但是,與所有習慣一樣,傾聽習慣需要實踐。那么,如何培養傾聽習慣呢? 1.記住閉上你的嘴 “傾聽”的字母還可以組合為“安靜”,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2.當你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專心 面對孩子,你是否隨口應付、被迫答復、被動反應?如果是,按下你內心的暫停鍵。(是的,有時,你的確需要按下這個暫停鍵。這一過程僅需3秒鐘時間。)停止工作,深呼吸,然后合上你的筆記本。看著孩子的眼睛,專心傾聽。 3.注意孩子開始講話的方式,然后做出回應 你必須具有很強的自律精神,才能迫使你將注意力從手頭工作轉移到孩子的問題上。這是一個重要信號,孩子可以據此判斷,在他需要你的時候,是否可以信賴你。孩子主動發起的講話比你的詢問重要得多,例如,你可以借機了解今天學校發生的事情。 4.如果你現在不能聽他講話,應該這樣答復他 “我聽到你對這事感到憤怒,我希望我們能夠認真討論。不過,現在我需要安排大家去上學,所以暫時還不能和你討論。我們可不可以定一個時間,就在今天晚飯后討論怎么樣?”然后,一定不要忘記你的許諾。按時和他討論。這樣,你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 5.要全神貫注 現在是你傾聽孩子講話的時間。工作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孩子能夠感受到你是否在真正傾聽。他可能不會流露出來,但是當你假裝傾聽,實際心不在焉時,他的自信心會受到傷害。 6.為了開啟對話,要積極確認并反映他的感受,不要進行判斷或給出建議 “你對弟弟非常生氣”和“你似乎擔心今天的野外旅行”,這些都是開啟對話的方法;“你必須努力和弟弟相處”和“不要過分擔心野外旅行,你必須去”,這些都會結束對話。 7.提出非判斷性問題,鼓勵孩子給予真實答復 “今天午飯時你和誰坐在一起?”或者“拼寫測驗怎么樣?”比“今天上學怎么樣?”要引出更多談話內容。以“為什么”開頭的問題常常讓孩子處于戒備狀態:“你為什么穿那個?”與“對于今天的野外旅行,你認為大多數孩子會穿什么衣服?”相比,后者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會神地傾聽。 8.不要急于提出方案或建議 這意味著,你必須控制自己對問題的憂慮。你的孩子需要一個宣泄的機會,否則他無法更好地思考。然后,他還需要一個思考解決方案的機會,在此基礎上,他才能培養自信和能力。 9.確保話題的安全性 如果內心憂慮,人們是無法認真傾聽的。如果他們感到不安全,他們通常會退縮或攻擊,大腦的思維功能則會隨之關閉。如果你看到孩子表現出憤怒、恐懼或悲傷的情緒,要及時與他重新建立聯系。告訴他,同時也告訴你自己,你非常愛他,你有責任找到一個適合所有人的解決辦法。 10.通過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到對話的安全性 不要過于摻入個人色彩。首先,深呼吸一下。如果你感到負有責任(“我原本可以阻止這件事!”)或者恐懼(“我不敢相信這種事發生在我孩子身上!”),你要努力鎮定下來,將你的感受放在一邊。現在不是分析你的時候,內心憂慮于事無補。事實上,無論你的孩子在講什么,你都可以稍后再處理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現在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處理好這些棘手的感受。當他心情穩定之后,幫助他制定正確的行動計劃。 ![]() 如何讓孩子聽我講話? 父母們提出的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是,“我如何才能讓孩子聽我講話?”孩子的頭腦中有很多想法,從午飯時和誰坐在一起到足球選拔賽,再到最新的計算機游戲。在他們的名單上,父母的座次相當靠后,讓我們頗為尷尬。即使蹣跚學步的孩子,關心的事情也與我們不同。他們不明白,為什么要在此時此刻洗澡! 當然,向我提出這一問題的父母們并未真正思考傾聽話題。他們希望弄明白的是,如何讓孩子照他們說的話去做。那么,秘訣是什么?先建立聯系,再試圖糾正。下面,我們詳細講述一下具體做法: ● 在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之前,不要開始講話 主動與孩子接近,輕輕觸摸他。看著他的眼睛,直到他抬起頭來。然后,開始講話。如果由于某種原因你不能這樣做,務必確保吸引他的注意。例如,當你正在開車時,可以這樣說:“我能告訴你點兒事情嗎?” ● 不要重復講過的話 如果你已經問過一遍,孩子沒有做出回答,不要簡單地重復。你沒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此時,你應該重新返回第一步。 ● 言簡意賅 大多數父母講話太多,弱化了要傳遞的信息,失去了孩子的注意力。當你向孩子作指導時,要盡量言簡意賅。 ● 從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 如果你正忙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的配偶命令你停下來做另外一件對你不重要的事情,你會有何感受?你是否會不予理睬?但是,如果你贊同他的觀點,效果就會大為不同:“我知道,現在很難停下來,親愛的。但是,我需要你……” ● 尋求合作 沒有人喜歡聽他人頤指氣使地下達命令。所以,要語氣溫和,給出選擇。“現在該洗澡了。你是想現在去,還是過5分鐘去?好的,說定了,5分鐘,好嗎?我們拉鉤。” ● 要安慰,不要責備 當我們情緒波動時,孩子就會關注我們的情感,忽視我們傳遞的信息。如果你的目的是讓大家都上車,不要浪費時間思考你第一次要求時他們為什么不聽你的話。這樣做,只能讓大家心情更加糟糕,包括你在內。你該深呼吸一下,幫助孩子準備上車。上車之后,你可以讓他們幫你想辦法如何準時走出家門。 ● 設定例行活動 例行活動越多,你作為操練官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孩子在做日常活動時你為他們拍了照片,并將它們張貼在一面小小的招貼畫上,經過一段時間,他會對這些事情擔負起責任來。你的職責僅限于提出問題:“離開家之前,你還要做什么?我們來檢查一下。” ● 做專心傾聽的榜樣 如果孩子向你講述白天發生的事情時,你的眼睛卻在盯著自己的電話,你這是在告訴他如何處理家庭交流。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聽你講話,就要放下手頭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這只需幾分鐘時間。 當他是學齡前兒童時這樣做,當他十幾歲后,還會愿意和你談話。你會對自己的表現非常滿意。 ![]() 【奶爸說】 1、只有我們先學會了“聽話”,孩子才有可能變的“聽話”;只有當我們開始從“上帝”的寶座上走下來的時候,放棄了命令、安排,才有可能與孩子更好的建立起連接,而只有先建立了連接,才能有更好的溝通與合作 試想一下,一個對你既不理解、又不尊重,完全無視你內心感覺的人,你還愿意與他溝通、合作么?你心中不會對他的命令與安排產生敵意與抵觸么?甚至在對方和你說話的時候,你心里都在小聲嘀咕著詛咒他……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或許就會有一兩件記憶深刻的事情令你難忘,雖然那時的你還小,不明白自己為什么那么憤怒與不滿 同理,如果你能想通自己的感受,那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孩子的感覺了。并不是孩子不想“聽話”,而是被家長的行為推到了那個“不聽話”的位置上了 請永遠記得:孩子是一個有自主意識、思想的,獨立的人 2、很多時候我們情緒失控,不能保持平靜的狀態面對孩子的問題,是因為自己的大腦自行運轉機制所致。慣性思維會使得我們忽略了眼前這件事并沒有多么嚴重、糟糕,而是聯想起以前一系列孩子令你不滿意的事情,甚至預想出可怕的未來,這些聯想疊加在一起,就會使你變的焦躁不安,憤怒指數直線飆升!進而失控爆發 所以,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別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你要做的只是處理眼前這件事,而不是制造激化矛盾或是發泄自己的情緒 原文來源:乖寶奶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