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叛逆 課桌寫“曾軼可” 開口說“燒餅” 15歲的王新在重慶杏林中學讀初三,這個戴著時下最“潮”黑框眼鏡的胖男生告訴記者,老師要求默寫《出師表》中的兩段,他總共錯了5處以上,需要重新默寫。王新把堆在課桌上的書本摞在一邊,給記者一一展示他的杰作:課桌一角是一張閃卡,“我最喜歡的‘快男’——陳翔和吳俊余”。記者看到,整張課桌上,寫滿了明星的名字,有今年的快男陳翔,也有以前的快女曾軼可。 “那人是一個‘燒餅’!”王新悄悄給記者八卦起來。“燒餅是什么意思?”記者很是不解,他迅速投來一個鄙視的眼神。“你好‘凹凸’(OUT)。”他解釋,“燒餅”就是罵你很蠢,從貼吧里流行出來的。隨后,王新教了記者一系列“潮語”——如果看了照片覺得雷人,就要說“閃瞎了我的狗眼”;不要再老土的形容“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應該補充一句“胸大無腦”…… 中考前壓力大 買巫毒娃娃 冉芊是育才中學今年剛進校的高一新生,“成績好又文靜”是冉芊的班主任黃老師給她的評價。私下里冉芊是一個狂愛個性事物的女生,她愛漫畫、愛勁歌熱舞、愛LADY GAGA的怪異造型。在冉芊的桌子抽屜深處有一個黑色的巫毒娃娃。對于巫毒娃娃的作用,冉芊說得頭頭是道。冉芊告訴記者,這是她中考前買的,那時候因為班主任給大家很大的壓力,幾個玩得好的同學就一人花了10元錢在學校門口的小攤上買了一個巫毒娃娃回家,寫上班主任的名字后一邊默念“咒語”一邊用大頭針對著巫毒娃娃亂刺。“這樣做是沒用的,只是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而已”。 手機掛件很雷人 竟有安全套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學生的手機上都掛著各式各樣的手機掛件,有毛茸茸的卡通頭像,也有閃著七彩光的感應燈,但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各式各樣血淋淋的斷手、骷髏和各種顏色的比基尼套裝。不僅如此,居然還有包著卡通外形的安全套。正在念高二的陳翔(化名)告訴記者:“這有什么嘛,又不是不知道這是什么,都流行了好長一段時間了”。在楊家坪女人街記者看到一家專營手機掛件的商家,老板卞先生告訴記者,這些搞怪的手機掛件在5元~20元不等,一般都是學生來買。 他們的內心 皺眉 讀不懂魯迅作品 如今,經典作品在青年一代的心里,還有多重的分量?15歲的屈閩和他的同學聊起漫畫時都滔滔不絕。“你們學過魯迅的作品嗎?”記者問道,大家都點頭。當問及還記得是哪幾篇時,全部皺起眉,只有一個女生回答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屈閩直言,自己更喜歡看推理和校園青春言情小說。“我不是很能懂作品背后的含義,可能是我太年輕了,這些文章對我來說過于深刻,讀不懂。” 《背影》 有人稱不如言情小說感人 “直到現在,朱自清的《背影》還是很能感動我。”王新說,這篇課文是去年學的,“只要我想象自己父親的背影,也會流淚。”王新說,親人的感情是不自覺的,或許在其他人看來,他和同齡人會很叛逆,“但是叛逆并不代表沒有良心。”陳文麗是王新的同學,她說,很多經典還是會給人深刻的記憶,“紅色經典故事我也愛讀。”王新說,除此之外,紅歌自己也會唱很多。 冉芊和她的同學告訴記者,魯迅的小說就死記硬背,朱自清的《背影》也不覺得有多感人,“言情小說里的情節,比這個感人得多”。 說法 廠家:誰買惡搞商品管不著 在大渝網上,一位網友在“泡妞水杯”的新聞后面留言:“如果非要說90后很壞,那還不是成人造成的。”浙江有一個企業專門生產帶惡搞“創意”的商品,年銷售額達到500萬元。該企業的沈經理說,他們的設計團隊里的技術骨干都是大學生,“創意”部分來自網絡,也有團隊原創。他透露,全國做同類創意商品的企業有3家。對于商品或將對青年一代造成的不良影響,沈經理說,他們售賣的對象是70后、80后,成年人應該明白圖文中的道理。至于誰來買他們的商品,他們管不著。 工商:尚無明確規定可處罰 昨日,重慶市工商局法規處聶副處長告訴記者,按照工商部門目前的法律法規來看,工商部門可以對商業廣告違法行為進行查處,但是這類帶有一定惡搞性質的商品,其上面的文字不是對其商品和服務進行宣傳的商業廣告,而是商品上面本身就存在的一種裝飾和噱頭,根據現行的工商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工商部門可以對其進行處罰。但對于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違背社會風氣的行為,工商部門可以配合相關部門引導經營者合法經營。 反思 惡搞文化成不了主流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西南大學育才學院文新院副院長李顯福認為,主流文化要肯定、要弘揚。惡搞文化不停地冒出來,這種現象要制止。惡搞文化成為不了潮流,更成為不了主流,其一,它不具備積極向上的性質,其二,它在形式上也不具備讓民眾喜聞樂見的要素。他認為,惡搞還不能說成為一種“文化”,頂多算是“文化支流”。 要反思廣大成年人的責任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教授劉開壽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他表示,惡搞文化現象與我們的主流文化發生了沖突:建立在不純動機和不正思想上的惡搞已經超越了社會容忍度,要堅決予以抵制和取締,而對于“適度”的惡搞,我們要加以引導和糾正。他認為,年輕人、學生追捧惡搞文化,我們不能一味指責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如何有問題,而是應當反思我們的家長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廣大成年人的責任。(文中涉及未成年人均系化名)( 記者 談書 CNTV王璐 (微博)瑤 實習生 陳曦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