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國家醫保局、財政部、國家稅務局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確2023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標準380元,相比2022年繳費上漲30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再次上漲迅速在社會上引起熱議。目前,全國各地陸續啟動城鄉居民醫保參保工作,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存在僥幸心理,盲目選擇斷繳,實屬不明智的選擇。 誠然,近10年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每年以20-30元的標準不斷增資,已經從2013年的120元漲到2023年的380元,創下了“10連漲”。不少人直呼說是醫保繳費太高繳不起了,也有人說繳了不劃算,更有甚者認為自己身體好,不用看病不用繳,眾說云云。然而,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 誤解1:城鄉居民醫保繳費太高了? 真相是—— 2003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國辦發〔2003〕3號),就確定了實行由政府財政與個人共同繳費籌資,且以政府的財政籌資為主定額籌資模式,并逐年進行動態調整。以2023年為例,個人繳費達到每年380元,同期政府財政補助也達到640元,政府補助占到醫保籌資標準的62.7%,可以看出財政補助始終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最主要的來源。 與此同時,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個人或者家庭確實有困難的,國家建立了完善醫療救助制度。
微信圖片_20230926154030.png (539.39 KB, 下載次數: 99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3-9-26 15:40 上傳
誤解2: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不劃算? 真相是—— 雖然城鄉居民籌資標準不斷在提高,但待遇保障水平也是穩步提高。一是政策范圍報銷比例不斷提高。2022年居民醫療保險在三級、二級、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住院費用目錄內基金支付比例分別為63.7%、71.9%、80.1%,遠遠高于城鄉居民保險建立之處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35%。二是政策內藥品目錄覆蓋面逐步擴大。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連續5年開展藥品目錄準入談判,截止到2022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2年)》收載西藥和中成藥共2967種,群眾的用藥保障范圍不斷擴大,醫療保障能力明顯提升。三是藥品耗材的價格越來越便宜。從2018年以來,國家先后組織了7批次藥品集中帶量采購,294種產品中選,平均降幅超過50%,組織2批次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降幅超過80%,備受社會關注的冠脈支架,價格由平均1.3萬元下降至700元左右,同樣產品降價不降質,讓參保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實惠。 誤解3:自己年輕身體好,不會病可以不用繳? 真相是—— 保險的本質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大多數家庭單純依靠個人的家庭財富不足以應對突如其來的住院巨額醫療費用,尤其是農村家庭對風險抵抗能力弱,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作為全民普惠性社會醫療保險,通過大數法則分散疾病帶來的風險,具有互助共濟、共建共享的性質。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如果沒有住院那是最好的,如果真的發生意外住院了,一次費用成千上萬塊錢都是全額需要自己掏腰包,對自己、對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參加醫療保險的目的就是未雨綢繆,多一份安心,少一份擔心。
誤解4: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有補助,為什么不直接發給個人? 真相是—— 我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2003年的20元提高到2023年的640元,這些錢是對于老百姓參加醫療保險給予的國家補助,發給個人既不符合政策規定,也無法使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發揮長久保障作用。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國家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目的是把個人繳費與國家財政補助共同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池”,靠人人參加醫療保險源源不斷向基金池“注水”,做大做強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