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嬌嬌42 于 2024-8-27 14:43 編輯
“南詔鐵柱”古稱崖川鐵柱、建寧鐵柱,位于大理彌渡縣城西南約5公里的南詔鐵柱廟大殿之中。作為全國唯一留存的唐南詔時期古鐵柱實物,它是西南地區各民族融合發展的物證,更是彌渡歷代先民珍藏至今的寶貴遺產。1965年被列為云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微信圖片_20240827143433.jpg (532.9 KB, 下載次數: 5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8-27 14:34 上傳
南詔鐵柱廟 今天 我們一起走近 見證民族融合的歷史實物 南詔鐵柱
南詔鐵柱鑄于南詔建極十三年,柱高3.3米,直徑0.33米,重約2069千克。柱身中段有直列陽文楷書“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字。“建極”意為南詔第十一代國王蒙世隆年號,相當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建立。
微信圖片_20240827143423.jpg (259.5 KB, 下載次數: 4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8-27 14:35 上傳
它是南詔時期國內唯一遺存的祭祀禮器,融合民族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崇拜于一體,是典型的原始宗教崇拜遺存,是研究南詔國歷史、宗教和冶金技術的珍貴文物。南詔鐵柱顯示了“威鎮昆彌”、“標績全滇”的神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研價值。
微信圖片_20240827143443.jpg (505.15 KB, 下載次數: 4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8-27 14:35 上傳
南詔鐵柱廟在前、中、后院的各殿中懸掛不少古今名家楹聯,例如著名社會人類學家、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費孝通教授所書、清代彌渡著名學者李菊村先生所撰古聯:蘆笙賽祖,氈帽踏歌,當年柱號天尊,金鏤翔環遺舊壘;盟石掩埋,詔碑苔蝕,幾字文留唐物,彩云深處有荒祠。
微信圖片_20240827143447.jpg (411.51 KB, 下載次數: 4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8-27 14:35 上傳
在鐵柱廟的前院和中院,各有古榕樹一株,覆蓋著兩大院落,終年郁郁蔥蔥,綠蔭如蓋,加上全院眾多的奇石,名貴的花木,綠茵如毯的草坪,構成了鐵柱廟古樸莊重、清幽優美的人文景觀。
微信圖片_20240827143450.png (691.84 KB, 下載次數: 4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8-27 14:36 上傳
公元646年,白子國張樂進求召集各部族首領,祭柱于白崖川,并將王位禪讓于細奴羅。千百年來,彌渡各族群眾祭柱頌歌,形成了獨特的與南詔文化一脈相承的民俗文化活動。
微信圖片_20240827143454.png (820.4 KB, 下載次數: 4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8-27 14:36 上傳
鐵柱踏歌民俗活動2013年被文化部列入全國春節最具特色的22項文化活動之一,2015年公布為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源:大理文旅、彌渡縣文物管理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