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電影局和中影不保護國產片,我第一個不答應。他們可真賣力,因為《孔子》要在22日上映,原定19日上映的《福爾摩斯》就被挪后,而4日才上映的《阿凡達》也被口頭通知于《孔子》上映當天也就是22日撤下2D版。所幸,《孔子》沒拍3D版,因此《阿凡達》的3D版會繼續放映。
何止這些,《阿凡達》原本應該在12月底上映的,為了讓《十月圍城》和《三槍》在圣誕檔和元旦檔最后收割一把,《阿凡達》被踢出這兩個檔期,而且,幾乎帶有挑釁意味的,《阿凡達》被安排在元旦3天假期剛剛過去的1月4日上映,這一天是周一,中國也是世界上這么多放映《阿凡達》國家里,唯一一個勇于把《阿凡達》安排在周一上映的國家,全世界,獨一無二。
我并不反感中國對自己的國產片做出保護,我在上一篇博里說的,等到明年WTO的判決一生效,所有這些對國產片的保護恐怕都要失效,既然還有好幾個月的時間,能瘋狂一把就瘋狂一把,能大賺一筆就大賺一筆,能多惡心人就多惡心人吧。
但是,以蹂躪《阿凡達》的方式來保護國產片,這種做法也太沒有技術含量了。這種做法粗暴,生硬,沒有人情味,重要的是,它直接與中國的影迷為敵,這口痰本來想吐在《阿凡達》臉上,卻在空中開花,落在了中國影迷的臉上。
這件事本來可以委婉達成,本來可以讓《孔子》落到好處,但誰也不得罪,尤其是不傷害中國影迷的感情。比如,讓影院簽協議,規定《孔子》與《阿凡達》上映場數的比例,哪怕讓《阿凡達》一天只上一場,電影局也就不必擔上讓《阿凡達》下線的罵名了。
對,我聽說讓《阿凡達》下線并沒有書面文件通知,而只是某個發行放映協會的口頭通知,但是,在中國,你相信這個發行放映協會是一個民間組織,完全獨立做了這么一個通知嗎?他們只是傀儡而已。所以,必須要點電影局的名。
保護國產片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具體的保護做法是利用檔期來保護某一部影片或保護某幾部影片,那么,讓人困擾的是,這究竟是在保護中影的影片,還是在保護國產片。
《孔子》有中影的投資,《十月圍城》有中影的投資,只有中影才能決定進口片的檔期,中影利用自己手中壟斷的權力來保護自己旗下的影片,這樣做,冠之以“保護國產片”的美名,實在讓人有點不舒服。
美國已經就中國只允許國營公司(其實就是中影和華夏兩家)發行進口片一事向WTO申訴,WTO的判決說,中國政府錯了,必須要改正。這個判決將在 2010年12月生效。到時候,中影失去了壟斷權力,國外公司可以隨意發行自己的影片,數量和檔期都不受限制,那該怎樣應對?
今天北京晚報上的一篇《張偉平:美國電影是飛機大炮 我們是小米加步槍》的稿子里,張偉平談到對國產片的保護:從政府方面首先你得有政府的支持,而不是相互攻擊、不是相互拆臺,應該是相互理解和支持,這樣中國電影才能夠保護或者保衛我們現在本土僅存的這塊市場。
張偉平的《三槍》沒有中影的投資,在《三槍》首映后,他開始炮轟中影,稱中影拿進口大片的排期來擠壓國產大片。很多聰明人說,哦,張偉平又在炒作了,你看,電影剛上映,正好需要話題,他就拋出這個來了。
張偉平的確是在炒作,他炮轟中影也的確是為了給《三槍》制造話題,這些判斷都很準確。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他說出了許多民營電影不敢說的話。華誼曾試圖和中影對抗,但最后,王中軍走了一條和張偉平不同的路,妥協。
壟斷權力掌握在中影手里,指望中影去照顧民營電影,比如華誼,比如新畫面的利益,這不太可能。中影甚至連國營企業都不尿,任仲倫在去年12月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大家都有院線,等于都有核武器,大家不要動,大家不要打。你一打我一打,大家亂了么。”
這個“大家”是誰呢,自然就是“中影”和“上影”,任老總是個斯文人,他避開中影壟斷的權力(引進)而將話頭引到院線身上,其實中影是前兩年才收了星美院線而已。相信任老總真正要說的,中影有引進的權力,上影有聯合院線,這個仗大家就不要打了吧,大家就不要亂了吧。
這就是國產電影面臨的難堪局面,外敵強大到可以擊潰你的自信心,而內里卻并不團結,掌握壟斷權力的國有公司利用這種權力來為自己謀福利,小公司完全沒有保障,對國產片的保護淪陷為對中影以及中影參與投資影片的保護。 |